Return to site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

我的大学生活,以及我希望你们度过的大学生活

2012年6月,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第148081号小行星命名为“孙家栋星”。2016年,孙家栋获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标题中的两句话来自孙家栋院士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孙家栋院士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最近在看《中国北斗》这本书,于是关注到了孙家栋院士的故事。

看到这两句话,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这两句话或许和我对自己过去二十年的反思产生了共鸣,以及更映射了对团队中年轻同学的期望。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近距离观察过很多大学生。每个人都不一样,能力特长不一,成长环境不同,性格品质差别,兴趣爱好各异,所以大学四年时间在各方面的事物上投入的时间不一样。这直接导致了,四年结束的时候,成长路径不一样。一千个大学生有一千个大学生活。只是最近看到一些同学,不管是在大一入学以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导致成绩在第一年就拉开差距,还是大三面临保研读研出国工作的迷茫,甚至是大四延毕,成为学校里面郁郁寡欢的一小部分同学。

         每个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进入厦大的同学,可以说都是在站在整个学生群体的较高位置,如果按照高考比例来说,30万考生,要排前2000名,这大概就是百里挑一的比例。这不能说不优秀,简直就是太优秀。残酷的是,进入校园以后,面临新的竞争,不可避免又被分为ABC,甚至DE。竞争不可避免,总有人落后。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失败则是一个渐变过程,日渐消沉。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各位能调整好心态,永葆积极,勤学苦练,在以后的工作中成长起来,担当重任。


我的大学生涯

         刚上北大,第一周,我的老师就说:“你们这些人里面,这辈子做过最厉害的事情就是上北大”。直到今天,我仍深以为然,感觉自己后面都在走下坡路了,= =||。

         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是全省万里挑一的人才,我就非常佩服我的各位同学,感觉他们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能力特长,都在我之上。我的上铺就是通过物理竞赛保送进来的,攻读物理学位,还拿了数学的双学位,门门基本上都是4.0。关键是人家学起来感觉都不费力,还带着我看美剧,看历史书籍。学识渊博、待人礼貌是我的榜样。

         大一的时候,我特别活跃地参加了院团委,校团队,篮球队,自行车协会。北大社团活动丰富,素有“百团大战”之称。参加了这么多社团,自然是没办法好好学习。大半夜经常做的事情那就是跟着自行车协会的好朋友们去夜行北京,周末去拉练,寒假去了北戴河,暑假去了西藏。搞了这么多事情,还能剩下多少时间好好学习呢?我太理解,大一的同学进入大学生活的兴奋劲了,好不容易脱离了父母的管控,老师的压迫,抓紧时间放飞自我。无论我多么苦口婆心地劝告,少加入一些社团,能够抵制诱惑的还是少数。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直接影响了我的课堂表现。例如,严纯华教授(现在兰州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的《基础化学》,我就学的并不好,刚上学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坐在后面,下午的时间,暖气一开,窗帘一拉(为了投影效果好),我总是自然不自然地昏昏欲睡。期中考试考的非常不理想。感恩严老师,把我们几个分数不理想的同学还拉到他的办公室做考卷订正。后面的课程,我就努力学习,最后期末考试考的比期中难,严老师对我说:“大部分同学都退步的情况下,郭诗辉你还进步了,值得鼓励!”(因为我期中考的烂啊!)。认真想想,严老师作为这样一位资深的教授,在2011年上的中科院院士,居然还如此教学严谨,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大二的时候加入了一个优秀的组织,北大的奥运办,在这里遇到了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为了08年的奥运会开始做筹备工作,我具体就负责北大乒乓球馆志愿者的服务(特别是信息化)。当时为了筹备奥运会,还是花了很多心思,为了完成志愿者信息的录入,08年寒假在学校待到临近春节才回去。非常有意义的一次经历。大二开始,主要攻读信科的电子方向,所以现在我们团队做的智能穿戴系统,和当时接触到的模电数电、嵌入式开发这些课程应该还是有关系的,我内心并不抵触去接触硬件。做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系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大三的时候,奥运会也结束了,基本上没有参与什么社团了(潜意识中,社团都是大一大二小朋友玩的)。到了大三,感觉要开始思考一下未来要干啥。于是也联系了几位老师,了解研究方向,当时进入了一个老师的课题组待了一段时间,体验之后感觉和个人的研究兴趣不是很匹配。那时候(09年),出国风气仍然旺盛,看身边不少同学都出国,我也决定出国了,所以报GRE班,学托福。现在回头看,国内的科技发展速度很快,那个时候应该就是分水岭,出国与否不再成为对未来科研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了,不同学科不一样,我们还是要承认,我国的科研在大部分领域仍然处于追赶状态)。现在如果有同学问我的意见,我肯定不会像之前那样推荐出国。国内也挺好的。

         大四的时候,开始羡慕在高校当老师的状态,感觉比较适合自己的性格,有一定的自由,自主,而不是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最后,在国内动画产业、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背景下,我选择了去英国直接攻读博士的offer。我没有申请美国的学校,以至于身边的小伙伴都很诧异,有个朋友说,你难道没有从小憧憬去美国的想法吗?额,作为一个从小地方来的娃,我真的没有去美国的梦想,倒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上了张桂珍老师的《英美戏剧与电影》课程,对于英国的庄园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毕业去向是去英国攻读博士。

         回顾大学四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课外活动上,这是我较为遗憾的地方。我的大学成绩基本上是一个上升趋势,大一3.1,大二3.3,大三3.5,大四忘记了,好像课程也不多。然后我上课的位置也越来越靠前,大一都坐在后面,大二大三开始往前坐,到了大四就坐第一排了。大四的时候知道自己要去读博士了,还是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努力学习和思考。

         总的来说,我对我的大学生活能打个70分,不属于最优秀的那一批,不过没有不及格,没有延毕,成绩在中等偏上,没有因为游戏耽误了学业,也没有因为刚开始的低谷丧失信心。

 

我希望你们度过的大学生活

 

大一, 好好学习吧,年轻人,别想东想西啦。

       大一的基础课最重要,以软件工程、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C语言、高等数学这两门课程基本上奠定了你未来四年的走势。为什么呢?

  • 这两门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C语言基本上奠定了后续C++,数据结构,算法等课程的编程能力,高等数学分为两学期,还包括后续的线性代数等课程,一门不利,门门不利。大一考80分,大二就只有70,大三可能就挂科了!
  • 大一大二的课程学分大,真刀真枪干,绩点容易拉开差距;后续不少课程是选修课,老师给分相对宽松一点。所以,一旦这些基础课程绩点低,想赶超别人就如王八翻身一般不容易。
  • 大一刚入校,就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排名直接影响到你对自己的重新定位。排在前面,则欢欣雀跃;排在中间,则摸鱼度日;排在后面,则可能自我怀疑。

       所以,大一就好好学吧,看到别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会心痒。但建议你稍微忍耐一下,等你能排名到前10%,也完全考虑一下再丰富你的课余生活。

大二,鹿死谁手还未见分晓,仍需保持勤学精神。

 

假设你已经进入了大二。为了让描述更具体一点,我就重点说说好的苗子(前1/3)应该怎么做。

  • 进入头部梯队,意味着你对大学生活适应的不错,这个时候你可以思考一下大学毕业的路线了,大部分同学是读研、出国和工作。
  • 如果有国内读研的机会,我还是会建议优先考虑在国内读研;想出国,未来机会还有很多,一个硕士读下来也得三五十万,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充裕的话,建议还是慎重一点,哈哈。
  • 为了有较好的履历,可以考虑加入某个老师的团队,参与学长学姐的科研和实践项目;
  • 如果你要参加“互联网+”这些学科竞赛,也建议和所进课题组的老师进行沟通,依托实验室的项目去参加比赛,而不是自己蒙头想一个思路,结果事倍功半。
  • 强烈建议在选择科研团队的时候,多找师兄师姐交流,多和老师交流,慎重选择一个团队;但是强烈建议不同时参加多个科研团队,因为你没有时间。

       如果你是在中间的1/3,想读研究生但是没有保研资格,这个时候建议你把所有的非学业活动都停止,认真搞搞GPA,如果最后大杀四方顺利晋级保研线,那么恭喜你,即使没有扭转命运,好的成绩不管是去就业还是考研初试复试都是强有力的优势;如果你不幸排在后面,那建议你更要努努力,千万不要挂科,千万不要延毕。

大三,大局已定,选好赛道,未雨绸缪,及早准备

       到了大三,能否保研的基本上形势已经很明朗了。所以从大三开始,要保研的同学,尽可能通过科研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要出国的同学,及早准备英语,同时也要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而准备考研的同学,则要积极准备初试,工作的同学则要开始准备暑期实习和秋招。希望这个时候的你没有挂科,如果不幸挂科的话,你还有大三的机会力求重修,千万不要等到大四。

       同一批进来的同学们,在大三开始“分道扬镳”,各自追逐未来的发展。所以,你在大三的选择,基本上由你的大一和大二来决定。这个形势是很多同学都没有准备好的。大部分同学的情况是:大一还在懵懂之间玩玩就过去了,大二调整一下准备好好学习,却发现大一的基础课没学好,导致大二的课程异常吃力,就在一知半解之中又度过了大二。这样状态的同学,大概率是无法拿到保研资格的。所以,大一,大一,大一是关键!

大四,是结束但更是开始,不应该躺平,而更需前进

       终于到了大四,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还是有很大差异。

       保研的同学已经尘埃落定,不出意外都找到了下家。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确定未来导师,人品和学术俱佳的导师往往名额都很有限,发动你身边的渠道去了解哪位感兴趣的老师,并积极沟通。及时和未来的导师保持联系,毕业设计最好就做未来课题组相关的方向,这样会让你尽早进入状态。【已经确定了未来导师,而毕业设计不跟随导师方向,或者不积极和导师保持沟通,这既不尊重自己的未来发展,也与导师的期望大相径庭】

       去工作的同学开始了投简历找工作的阶段,幸运的娃或许在实习的时候就靠实力征服了公司的上司,顺利留下。大部分的同学努努力应该也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计算机领域整体方兴未艾,工资水平也较高。希望每个人都找到满意的工作。

       考研的同学,大四才是恶战的开始,上学期冲刺初试,然后是焦虑地等待分数,春节附近分数公布以后则是入围复试的就认真准备,没有入围则又要考虑找工作,或者选择二战。无论哪个,都意味着新的一轮努力要开始。

       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是选择考公务员等,在这里不是那么熟悉,就不做讨论了。

  • 其他建议

       噢,如果还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集体活动,保持强健体魄方能更有效率地工作,在这方面我就非常欣赏清华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多参加集体活动有助于增强凝聚力,良好的社会联系也利于身心健康(这是有生物学实验证明的!)。

       如果再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遇到喜欢的人就勇敢一点吧!没有两个人是天生一对,抱着尊重自己、尊重对方的态度去相处,磨合,祝各位都找到满意的爱人;但如果不合适,那也好聚好散,不必留恋!


关键还是“少年勤学”

啰啰嗦嗦这么多,当了老师就是喜欢好为人师。背后的出发点,无非就是看到众生相,觉得惋惜。

  • 优秀的同学,因为不够聚焦,不停地在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导致在大三冲刺高水平学校(清北浙交)的研究生,或者申请海外更高水平的研究生的时候,简历除了gpa排名好看一点,并没有更多的亮点。
  • 中部的同学,基础不够扎实,导致在就业和求学的选择上都异常痛苦,就业想要直接去头部企业也非常困难,只有委屈自己去一些中等企业,耽误了自己的后续发展;如果是继续求学,则意味着大三到大四,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都用来考研。这不得不说是对时间的严重浪费。早知如此,为什么大一大二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呢?
  • 最后就是成绩比较尴尬的后1/3,这些同学本来进校的时候是优秀的代表,怎么经过四年就变成了低人一等,以至于失去了信心,未来的发展反而不如一些普通学校的头部同学。如果大学四年更进一步是对优秀者的要求;确保自己的人格完整、信心不失,则是对所有同学的最低期待。

       所以,对这三个群体的同学,无论你现在属于那个层级,共同的要求都是“少年勤学”,未来方能“青年担纲”。

       我年轻的时候,还喜欢说“人不痴狂枉少年”,现在觉得自己就是傻;如果年轻的时候就目标这么明确,可能有的人也会说,这样的生活大概也太无聊了。所以,这些话,愿意听的人是少数,听了又去实践的人则更少。这也很正常,只要能对一小部分人起作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