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学生培养

指导学生是一项“不可重复”的实验,任何一个学生的“成功”经验不能够生搬硬套到下一位学生身上。

师生关系本身是一个矛盾的对象,一方面是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要努力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另一个方面,师生本身组成的团队又无法避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规律,相互理解,双向选择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所以,建议每个老师,同学都慎重选择对方!要相互支持,至少不要伤害。

后面是我总结的一些具体的培养细节。

共性步骤

1)文献调研

https://humanplus.feishu.cn/docx/doxcnti8utljKac8BmlDG3vC40f

2)文献阅读

https://humanplus.feishu.cn/docx/doxcnXR6yUxZDwEQU6VnOW7GMPd

3)实验设计与执行

(待完善)

4)论文写作

https://humanplus.feishu.cn/docx/doxcnAkLyBUAKv45aJqvVIWRJYq

5)PPT整理及汇报

https://humanplus.feishu.cn/docx/doxcnrH2N5V1a6aohUxx7c78rTg

(还有更多内容为内部资料,就不一一在这里分享了。有兴趣的小伙伴欢迎加入团队!)

博士研究生培养

博士生是个头大的问题,鉴于自己经验尚且不够,在此先不讨论了。

硕士研究生培养

硕士研究生最好是在大四确定保研、考研资格确定了以后,就要尽快确定导师和研究方向。(我尽快完善)

本科生培养

(以下都是基于个人的理解,针对正常节奏的学生。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走寻常路,也欢迎和我交流:。我的邮件地址是guoshihui[at]xmu[dot]edu[dot]cn)

本科生进实验室,时间更短。比较合适的是大二上学期进入。大一太早,基本上还没掌握技能,应该集中精力在GPA。(虽然在这良苦用心地劝说,但是真正把时间投入到学习中的同学太少了。这点让我捶胸顿足。还不如大一就来进实验室。)

大二上学期可以去了解各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部分老师进行交流,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后,可以按下面的方式进行:

第一步:旁听实验室组会、协助学长学姐项目,深入了解实验室正在进行中的项目。

第二步:当协助学长、学姐完成一个项目以后,对实验室正在开展的工作有了解,根据你的计划、性格,根据自己是否有意愿负责一个项目,分为路线A(有意愿)、B(无意愿)

  • 路线A:开展文献调研,找一个idea,开展相应基础知识学习,掌握技能,设计实验
  • 路线B:继续参与学长、学姐项目,配合完成实验室工作

第三步:

如果选择路线A,则正常配合学长学姐的工作就行。=)

如果选择路线B,那就是沿着idea,设计实验,开展实验,优化方法,撰写文章,投稿文章,文章幸运被接收(或者更大概率是被拒,然后修改、再投,循环)。

第四步:

如果第一篇文章顺利接受,那就恭喜你,你基本上具备了科研的能力,甚至是一名老司机,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就没有压力了。如果想读博士,那也鼓励你去大胆申请!

如果第一篇文章做的痛不欲生,让你对科研失去了热爱。那也恭喜你!放弃一个东西,比选择一个东西,更重要!道路千万条,科研只是一条!

 

这里面有一些时间节点,如果本科同学对学术论文没有经验的话,和大家先分享一下:

1)首先,团队目标是CCF-A类会议、期刊,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A类会议接受率大概在20%-25%之间,这意味着大部分人都要悲剧。这意味着,如果需要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要做好多次投稿的准备。

2)我们主要关注的两个A类会议,分别是CHI、VR,都是9月投稿(VR的conference track是10月底),一般12月出结果。

3)如果选择投CCF-A类期刊,期刊的竞争可能会小一点,因为会给机会修改。但是难度也并不小。期刊审稿周期是一年时间左右。这个时间预算包括第一次投稿的审稿时间(3个月),大修(3-6个月),第二次修改投稿的审稿时间(2-3个月),小修(1-3个月),小修后的审稿时间(1个月)。所以这个时间周期是很长的。

论文投稿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导致了高度的不确定性。然而,出国申请(大四的12月份)、国内保研(大三/大四间暑假)、国内考研复试(大四3月份),这些时间节点都是确定的,所以提前一年就要完成所有工作!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任何有这种想法的人,都要严格的审视自己的时间投入。是否同时在做多个项目,是否还参加了过多的社团活动,是否无法承受投稿DDL的压力,这些都是在决定独立承担一个项目,并预期希望有一篇高水平论文作为产出的同学们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